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热门搜索:

黄河岸边厚植千年 魅力昝村方兴

昆明在线     发布时间:2021-09-03   
黄河岸边厚植千年 魅力昝村方兴未艾

韩城日报记者 马丽 文/图

  8月23日,记者赶往西庄镇昝村,恰逢昝村集会,街道上熙熙攘攘,被来来往往的行人占满。昝村集会热闹非凡,但据村里的老人说,以前昝村老街的繁华远胜现在。

昝村老街赛古城

  唐宋时期,昝村的水陆码头是陕西、山西贸易的桥头堡,往来商客在此歇脚、吃住,渐渐形成最初的昝村老街。后来,昝村老街每月逢四有集市,九月十三关帝庙会,十一月十一禹王会,届时还有各种马戏团、戏曲演出,使得昝村老街曾繁荣无比。

  当时昝村老街的建筑可以与现在的古城相媲美,老街南北各有石桥一座,街面由石条铺成。南头大门楼上为外八卦形,内供菩萨,门匾上书“南风薰来”;北头大门楼为内八卦形,内供观音,门匾面北是“北眺龙门”;面街是“龙门要镇”,俨如城堡,十分壮观。

  “汶盘夹境黄河西,石头街道辅板门,韩原要冲八方聚,水陆码头繁经济。南来薰风司马文,北瞻龙门闯王迹。初四十四廿四集,九月十三有古会……”村民朱景堂的诗歌《昝村老街歌》,记录了昝村老街当时的繁华景象。后因搬迁,昝村老街渐渐没落,1969年因水患而拆除。

  如今,昝村老街已不复存在,但黄河湿地依然有它的印迹。穿过郁郁葱葱的杨树林,可以看到孤独矗立的文星塔,而历史厚重的古城墙、热闹的水陆码头以及开化寺、禹王庙等古迹,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另辟新址建新村

  相传周幽王五年,一些黎民聚居于此,始有昝村的诞生,迄今已有2800年历史。

  昝村坐落于黄河西岸,古称“李家村”,后因水患,“李家村”不得已迁址。“往东2公里,有一个村子叫西王村,昝村最初的村民迁居于此。村庄临近黄河,光绪五年至八年,黄河三次暴涨,滩地被毁,洪水经常淹到村民炕沿下,很多人因洪水带来的瘟疫而丧命,当时人们把这一现象叫‘黄河天斩’,村名也随之叫成‘斩村’”,82岁的村民张钟秀说。多年后,为改变村运,村里的文化人想把“斩”字换掉,后在《百家姓》中发现“昝”这个姓氏,便更名为昝村,寓意旭日东升,风调雨顺。

  为寻求宜居的生活环境,1960年起,村民搬迁至现在的昝村地址,村党支部副书记晋养锋家就是最早搬迁过来的几家人之一。“听父亲说,村民陆续迁至新址,一直到1974年左右才全部搬迁完。”晋养锋告诉记者。迁址后的昝村四面环水,黄河在村东,自北向南流过,汶水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在村东汇入盘水,向南注入黄河。多年来风调雨顺,昝村人在黄土地上精耕细作,生活越来越好。

  近年来,昝村村委会紧紧围绕提升群众幸福感,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集体经济、加大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在包联部门安监局的帮助下,昝村与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计划将“种养结合+精准扶贫”50万头生猪项目落户村中,发展养殖业。与天然气公司对接,落实农村气化工程,提升村民生活质量。

古今教学风气浓

  从古至今,昝村教学风气盛行。张钟秀的爷爷王相成是清朝有名的私塾先生,他说:“当时爷爷买了十几口方桌,在村里的公祠教学,后因学生增多,需要不断更换教学地点,走到哪他便把自己的十几口桌子带到哪。”

  王相成老先生一生教书育人,桃李众多。其中陈生秀和耿汉两名学生,受老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大,陈生秀后来成为著名书法家,耿汉成为一名画家。

3

  因昝村地处原昝村镇中心地带,镇区学校都建在昝村,2016年撤乡并镇后,昝村归属西庄镇管辖,但村里现在仍留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是千秋万代、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当建校需要大量土地时,大家都主动让出土地支持建校”,晋养锋说,“平日走在村里,看到娃娃们一个个活跃的身影,听到学校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感觉村子很有生机,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未来,更是民族的未来。”

  走在昝村巷道里,从村民虚掩的房门看进去,迎面的照墙上写着大大的“福”字,寓意昝村人从古至今都期望丰衣足食。午饭后,幸福院里的老人在安静地午休,64岁的晋银芳铺开画纸,起笔画画,一笔笔鲜艳的颜色晕染开来,像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红火热情。


来源:韩城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