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云南新闻 >
热门搜索:

会“飞”的鸡棕陀螺

昆明在线     发布时间:2019-05-05   
临近春节,临沧市双江县东等村等地的鸡棕陀螺活动再次热闹起来。当地佤族群众称鸡棕陀螺为“赶迪约”,因其形似鸡枞而被命名。“佤族鸡枞陀螺,其独特的造型,独具民族特色,是唯一会‘飞’的陀螺,在全国独一无二,是民族民间体育奇葩。”双江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施春霞介绍,“鸡棕陀螺”是临沧市双江县沙河乡红山大寨、东等村佤族群众的一项民族民间传统竞技体育运动,也是云南乃至中国独有的体育文化遗产之一。在邻国缅甸的掸邦第二特区及周边的佤族聚居区是没有“鸡棕陀螺”这一项目的。

图片来源:民族时报

由祭祀活动演变而来

“佤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鸡棕陀螺就是其中之一,且为双江佤族所独有。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是双江县沙河乡东等村佤族最早祭祀活动用品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形成了今天全国独一无二的、富有难度技巧的民间体育活动。”双江县鸡棕陀螺传承人沙绍祥介绍说。相传,佤族人刚来到双江县时,由于男性的体质较弱,人口发展十分缓慢。一天,佤族头人到深山里采集野生食物,看到一只翅膀和腿都受伤的孔雀在路旁,头人把受伤的孔雀带回家里精心治疗、喂养,伤好后便将其放回山里。为了感谢头人的救命之恩,孔雀托梦教给头人繁衍的方法——每年去蚂蚁堆上采集生长的灵物(鸡枞),男性吃后就会变得身体强壮、女性吃后就会多生儿子。从此,东等一带的佤族不断发展壮大。之后,佤族先民视鸡枞为灵物,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东等佤族就用紫油木树制成木鸡棕让男孩子带在身边保佑其身强力壮。在玩耍中逐渐形成了佤族鸡枞陀螺技艺。为了感谢孔雀,佤族人在玩鸡棕陀螺时试着让陀螺像孔雀一样飞了起来,从而形成了这一独特的运动技艺——鸡棕陀螺。 “佤族鸡棕陀螺原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它象征着东等佤族男人勇敢、勇于挑战极限、不怕困难和顶天立地的品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东等佤族宗教信仰从原始宗教万物有灵改信南传上座部佛教。但鸡棕陀螺这一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被传承下来,并且技艺在不断提高。”沙绍祥说。据了解,现在双江东等村的鸡棕陀螺表演队多次受邀赶赴昆明、上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参加全国性民族体育盛会并多次获奖。

图片来源:民族时报

鸡棕陀螺“七步”走

“一把柴刀、一段木头就是制作鸡棕陀螺的工具。”沙绍祥介绍,鸡棕陀螺在原料选用上非常严格,制作鸡棕陀螺的木材以比较坚硬的“紫油木”树(学名:清香木)为主,按七竹八木的规律,八月份去砍“紫油木”树,待“紫油木”树晾干后,将外皮除去,用发黑的树心部分砍成总长约18厘米,圆头直径约8.5厘米,“把长”占总体长度的五分之二左右形似鸡枞的陀螺。陀螺绳是用上好的栏皮搓成,长1.8米左右,经过各道工序,一个完整的鸡棕陀螺诞生了。

“陀螺分为高脚陀螺、矮脚陀螺,状似鸡枞,故名‘鸡棕陀螺’。因用紫油木制成,质地非常坚硬,使得陀螺不易变形损坏。”沙绍祥说。

图片来源:民族时报

每逢喜庆的节日或者农闲时节,当地佤族群众都会聚在一起,在村前的空场上打一场鸡棕陀螺比赛。沙绍祥说:“我们的鸡棕陀螺除具有其他陀螺所具备的功能外,其独具特色的造型,以及高难度抛接技巧是其他陀螺无法相比的,它囊括了‘金线缠身、鸡枞出世、青龙飞天、龙归大海式、飞箭入桶式、隔夜找娘式、英雄无畏式’七个步骤。”

说话间,沙绍祥向大家现场展示了鸡棕陀螺的玩法。他手一边挥一边介绍,绕(金线缠身)是用麻绳将鸡棕陀螺的长把紧绕;转(鸡枞出世)是用平转方法使鸡棕陀螺旋转于地;抛(青龙飞天)是快速将麻绳结成活套,把旋转的陀螺套起,迅速抛向空中(直上直下、鸡棕陀螺抛于空中的高度最高可达30余米,一般按打陀螺人的喜好及技巧,可高可低);接包括龙归大海式:在胸前用绳套把落下的鸡棕陀螺接住。飞箭入桶式:在身体背后用绳套把落下的鸡棕陀螺接住。隔夜找娘式:在体侧抬腿手向胯外或弯腰手向胯下用绳套把落下的鸡棕陀螺接住。英雄无畏式:用口咬住绳套将下落的鸡棕陀螺接住。

图片来源:民族时报

据了解,一般佤族男子在十三四岁便可刻制鸡棕陀螺,如今,东等村的佤族男子都会表演鸡棕陀螺。为了进一步使该项技艺得以保护和发展,目前,双江县鸡棕陀螺及鸡棕陀螺传承人已被公布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 

全媒体记者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