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云南新闻 >
热门搜索:

云南农大等权威部门检测:普洱茶中不含黄曲霉毒素

昆明在线     发布时间:2018-11-14   
  讯(昆明日报 记者杨艳萍) 最近,“普洱茶是否致癌”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云南农业大学组织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物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等相关科研团队,对黄曲霉毒素相关检测方法是否适用于茶叶(包括普洱茶)检测进行了系统的实验验证,并得出结论:普洱茶中不含黄曲霉毒素,因为先前媒体报道中所采用的检测方法不适合茶叶,才导致错误检出了黄曲霉毒素。

  与此同时,云南农业大学同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国家农业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法人依托单位)进行检测,用“液质串联法”检测了云南产地的10份普洱茶样品,得出同样的结论:普洱茶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茶多酚和茶色素使检测“失真”

  昨日,云南农业大学组织召开“普洱茶黄曲霉毒素检测研究进展报告会”。会上,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介绍说,经查阅文献,目前有关黄曲霉毒素比较先进可靠的检测方法有三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高效液相法(HPL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

  近期媒体报道中所有检出黄曲霉毒素的样品使用的都是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高效液相法,这两种方法检测茶叶(包括普洱茶)黄曲霉毒素结果都为100%;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检测结果却近乎为零。为什么会有100%和近乎零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用科学的态度和数据说话,这些截然相反结果的差异是检测方法不同造成的。”盛军说。

  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宣军(博士)介绍,茶叶中的茶多酚和茶色素是导致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高效液相法出现误检的主要原因。茶叶中的茶多酚对抗原抗体反应有着严重的干扰,如果使用免疫检测法检测茶叶将产生假阳性,通俗地说,就是把本来不含有黄曲霉毒素的样品判断为含有黄曲霉毒素。因为茶叶中有高含量的茶多酚(20%-35%),所以在检测茶叶黄曲霉毒素时会因为植物多酚的干扰,出现失误。

  简而言之,只要是不含植物多酚类的成分,以上三种方法以及改良技术绝大部分都适合检测黄曲霉毒素,所以普通的检测方法不适合茶多酚含量极高的茶叶。王宣军表示,2017年6月23日,国家公布了最新版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表明酶联免疫吸附法不适于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快速、简单且成本低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于干扰因素小的食品(如玉米、花生、马铃薯等)来说,可以作为简单快捷的最初筛查和判断,所以被大量检测机构和科研单位所采用。然而,该方法干扰因素多,容易产生假阳性。

  省内外权威机构都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教授龚加顺表示,对于检测茶叶中的黄曲霉毒素,更为准确的检测方法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这在不少国内国际权威期刊上已有所佐证。云南农业大学组织普洱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物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使用该检测方法,得出的结论是,茶叶(包括普洱茶),无论是鲜叶还是发酵的茶叶,都不含黄曲霉毒素。在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的检测报告中,运用“液质串联法”进行检测,10份普洱茶样品同样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那为什么许多质监部门不常用“液质串联法”来检测茶叶中的黄曲霉毒素?龚加顺表示,“液质串联法”仪器昂贵,技术要求高、检测时间长、成本高、检测一个样品需要2400元—3600元,所以限制了大规模使用。而高效液相法只需要400元-500元,普通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则只需要40元—50元。

  盛军表示,需要说明的是,茶叶不适于黄曲霉生长,但如果在普洱茶存放的过程中,或自然晒青时,混入玉米、花生等含有淀粉、蛋白质、油脂类物质成分时,也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任何食品存放时都要注意二次污染。

  农大将建普洱茶质量安全大数据

  目前,云南农大科研团队已开发出去除茶多酚和茶色素干扰的“改良型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该方法测定的10份普洱茶样品(生茶4份,熟茶6份),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没有检出黄曲霉毒素。盛军表示,该方法准确度高、快速,适合检测所有茶叶,而且成本是“液质串联法”的二十分之一,适用于大规模的市场检测。他建议云南省应率先在全国建立茶叶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标准,继续加强对茶行业的监管,对消费者负责,对生命健康负责。

  据了解,云南省农业厅等部门已经商定,采用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权威检测机构改良后的酶联免疫吸附法,近期对全国主要普洱茶产区、消费区域和普洱茶仓储地点抽检约1万份普洱茶样品,并对测定结果有异议的样品进行液相-串联质谱复核。同时,云南农业大学还将率先建立“普洱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及普洱茶质量安全大数据”,以确保普洱茶的质量安全。

编辑:合宇聪责任编辑:合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