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云南新闻 >
热门搜索: 富民  晋宁  嵩明  宜良  安宁

边境上的瑞丽市姐相乡 跨过一条小沟就出国

昆明在线     发布时间:2017-04-23   

一寨两国 图片来源网络

一声清脆的打鸣,唤醒了一个寨子里两个国家的村民。上个世纪60年代,云南省瑞丽市姐相乡银井寨里立起中缅边境71号界碑,以竹棚、村道、水沟、土埂为界,将一个寨子分成两国。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如果不是界碑,很难察觉这里就是边境,因为这里没有屏障,跨过一条小沟就出国了。

一寨两国水井 图自网络

一口水井哺育两国人民 同宗同族的亲情守护

从界碑一侧的栈道前行,你可以真实感受到中缅边民的生活起居,寨子里有一口水井,井栏上用中文和缅文刻着“一寨两国水井”的字样。村民瑞孟说,通自来水以前,就是这口水井哺育了寨子里的中缅两国人民。瑞孟还说,由于没有屏障,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也是常有的事。

“在寨子里,中国村民的牛到了缅甸的庄稼地,那就算‘国际事件’。”村长说,为此,村里专门成立了民间的边境纠纷调处小组,双方互谅互让、共同发展,使得边境和谐安宁

守卫这里和谐宁静的,首先是同宗同族的亲情。“在民间,同一民族的观念要比边境线的概念要早很多。” 顺哈村委会副主任岩静说。姐相乡的4个村委会40个村组几乎全部沿国境线分布,生活在这里的中缅边民大多都是傣族,两国边民同一民族、同一语言、同一信仰,边境线两侧互相通婚,多有亲友,“两边都是一家人”在这里绝非口号。

今天,这样的亲近也让银井村的村民颇为自豪。村民们告诉记者,缅甸那边的村子如有老人离世,只要用喇叭一喊,银井村的村民就会放下手中的大事小事赶去帮忙,反之亦然。两边村寨的集市也仅相差一天,每到中国的村子“街天”,缅甸的老老少少都过来赶集;到了缅甸集市那一天,中国的村民也会出境买卖。

荡个秋千出趟国 探访正在消失的长颈族

一阵嬉闹声传来,循声而去,原来是一群孩子正在荡秋千。秋千就在界沟边,荡得高了,一不留神秋千就越过边界,可谓是“一秋荡两国”。伴着孩童的欢笑声前行,一桥两国横跨界沟。站在桥上,你可以尽情感受那一步横跨中缅的快感。桥上镶嵌的7777块缅甸翡翠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布岛族妇女 图自网络

桥的对面是缅甸布岛族山庄,据了解,全世界仅存布岛族200余人。布岛族又被称作“长颈族”。在布岛山庄里,几个缅甸布岛族人在编制漂亮的围巾,看上去她们都有着长长的脖子,因为布岛族妇女视颈长为美,族中女孩5岁便在脖子上套上铜圈,10岁开始就每年在颈上多加一个,直到25岁身体定型为止。这些铜圈最多时可达25个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布岛族的传统正在消失,想要前来一探奇观的小伙伴们可要抓紧时间了。

布岛族妇女在织布。 图自网络

关于长颈族为什么戴铜环一直饱受争议,有人说是源于母系社会的美丽象征,也有人说是为了吓跑野兽和敌人来保护自己,还有人说是出于对信仰的长颈龙的崇拜。“长颈人”洗浴时,只好用稻草塞进铜圈内拉锯般擦洗,每个长颈族女人都懂得用草药来清洗颈项。据说,她们一生中只有几次把颈上的铜环取下来,那就是结婚、生子以及去世。通常她们不轻易让外人看到取下铜环的样子,即使亲如丈夫也不例外。

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 每次上学就出次国

在中缅边境小城云南瑞丽,“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银井小学坐落于此。近4年以来,银井小学缅甸籍学生比例都保持在40%以上,他们被称为“小小留学生”。他们的每次上学放学都是一次出国的经历。

瑞丽银井小学

目前银井小学设有学前班、一、二、三年级,开设了汉语、傣语、缅语课程,实行三语教学。银井小学主要招收银井、南端村民小组,以及周边缅甸傣族村寨的适龄学童,学校的缅籍学生传统服装就是身穿白色上衣,绿色筒裙。

“缅籍学生只需出具移民局翻译的身份证明和出生证明,就可以入校就读,并享受每天4次的优先入境待遇。”孙校长说,除此之外,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政策,缅籍学生都可以享受,包括营养早餐,两免一补等,而且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学生们上下学都有边防官兵护送。

银井小学是与银井边检站共建的全国第一所边防小学,学校和检查站专门成立了“阳光工程”基金,资助中缅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我们生长在美丽的‘一寨两国’,身处中缅两个国度,唇齿相依、心手相连,是永远不变的情怀……”孩子们稚嫩的童音大声唱着校歌。他们是“一寨两国”独特的风景,更是中缅胞波情谊世代相承的希望。(云南网 记者字月璐)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

上一篇:大年初一 370多万游客畅游彩云南

下一篇:没有了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