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云南新闻 >
热门搜索: 富民  晋宁  宜良  嵩明  安宁

跟着“资深吃货”汪曾祺 寻觅地道云南美食

昆明在线     发布时间:2017-04-04   

外交部云南全球推介活动上亮相的美食。图片来自云南日报。

新华网昆明2月24日电(念新洪) 外交部20日在外交部蓝厅举行云南全球推介活动,向全球充分展示了云南的魅力与活力。而推介会上亮相的特色美食,更让“云南味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引得一众美食爱好者“食指”大动。

在云南美食借蓝厅推介活动“火”了之际,小编决定再搬出号称“作家里最会吃的、厨师里最会写的”的汪曾祺,借这个“资深吃货”的文字,为云南美食再“添把火”!想要品尝,就快来云南吧!

种类繁多的野生菌,摄于楚雄南华。念新洪/摄

【美食】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39年到昆明入读西南联大,在滇学习生活了7年,此后又多次故地重游,写下不少描写云南美食的散文。名家笔下的美食,可以说是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气,一起来感受吧!

离开40多年 忘不了昆明的菌子

在汪曾祺写过的众多云南美食中,小编猜测他最爱的就是野生菌。在一篇名为《昆明食菌》的文章中,汪曾祺开篇便说:“我在昆明住过7年,离开已40多年,忘不了昆明的菌子。”

汪曾祺写道:“(牛肝菌)菌肉很厚,可切成薄片,宜于炒食。入口滑细,极鲜。炒牛肝菌要加大量蒜片,否则吃了会头晕。菌香、蒜香扑鼻,直入脏腑,逗人食欲。”连炒菌子要加蒜、否则吃了会头晕都知道,不愧为“资深吃货”。

汪曾祺对菌子的描述中,最为精彩的是干巴菌。他曾这样描述:“洗净后,与肥瘦相间的猪肉、青辣椒同炒,入口细嚼,半天说不出话来。只觉得: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干巴菌,菌也,但有陈年宣威火腿香味、宁波曹白鱼鲞香味、苏州风鸡香味、南京鸭胗肝香味,且杂有松毛的清香气味。”

汽锅鸡。图片来自网络

全国以鸡为主料的菜 汽锅鸡当拿“金牌”

在一篇名为《昆明菜》的文章中,汪曾祺毫不掩饰对汽锅鸡的喜爱:“广东的盐焗鸡,四川的怪味鸡,常熟的叫花鸡,山东的炸八块,湖南的东安鸡,德州的扒鸡……如果全国各种做法的鸡来一次大奖赛,哪一种鸡该拿金牌?我以为应该是昆明的汽锅鸡。”

在另一篇名为《昆明的吃食》的文章中,汪曾祺写道:“汽锅鸡的好处在哪里?曰:最存鸡之本味。”

在昆明7年 吃过的米线饵块可谓多矣

在一篇名为《米线和饵块》的文章中,汪曾祺写道:“我在昆明住过将近七年,吃过的米线饵块可谓多矣。大概每个星期都得吃个两三回。”

小锅米线、焖鸡米线、鳝鱼米线、叶子米线、羊血米线、干烧米线……汪曾祺在文中详细描写了多种米线的做法、吃法和特色,可见在昆期间确实吃得不少,也确实非常喜欢这种云南特有的食物。

对于云南最具特色的过桥米线,汪曾祺有过这样的描述:“入门坐定,叫过菜,堂倌即在每人面前放一盘生菜;一盘生鸡片、腰片、鱼片、猪里脊片、宣威火腿片,平铺盘底,片大,而薄几如纸;一碗白胚米线。随即端来一大碗汤……把生片推入汤中,即刻就都熟了;然后把米线、生菜拨入汤碗,就可以吃起来。”汪曾祺称赞过桥米线:“鸡片腰片鱼片肉片都极嫩,汤极鲜,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不很饿,吃米线;倘要充腹耐饥,吃饵块或饵丝。”对于云南特有的另一种食物饵块,汪曾祺也颇费笔墨,特别是烧饵块,他这样写道:“两手捏着,边吃边走,咸、甜、香、辣,并入饥肠。四十余年,不忘此味。”

此外让小编有些吃惊的是,汪曾祺在文中居然还提到了甜饵丝,不是地道的云南人一般是不知道这种吃法的,外地的朋友们有机会来云南一定要尝试一下!

宣威火腿。图片来自网络

宣威火腿 美味不可名状

在《昆明菜》一文中,汪曾祺这样写道:“云南宣威火腿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难分高下。”

对于宣威火腿,汪曾祺可谓精通:“昆明人吃火腿特重小腿至肘棒的那一部分,谓之‘金钱片腿’,因为切开作圆形,当中是精肉,周围是肥肉,带着一圈薄皮。”

关于火腿,汪曾祺特别记下了一道让他念念不忘的菜“锅贴乌鱼”——以乌鱼两片,中夹兼肥带瘦的火腿一片,在平底铛上以文火烙成,不加任何别的作料。汪曾祺称赞这道菜:“鲜嫩香美,不可名状。”

种类繁多的咸菜。念新洪/摄

韭菜花 中国咸菜里的“神品”

“名为韭菜花,其实主料是切得极细晾干的萝卜丝……这一味小菜按说不用多少成本,但价钱却颇贵,想是因为腌制很费工。”

“资深吃货”汪曾祺,对于佐餐的咸菜都颇有研究,《昆明菜》一文中,他就特别写了云南特有的各式咸菜,其中对曲靖的韭菜花尤为喜爱,称赞其为中国咸菜里的“神品”。

云南八大碗。图片来自网络

【故事】

除了美食,汪曾祺还以清新自然、生动有趣的笔调,写过不少与美食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赋予了云南美食更深一层的“味道”。

当“小店”遇上“大师” 讲不完的故事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大多经济拮据,生活上十分简朴,比如沈从文就经常去文林街的一家小米线铺打发晚餐,汪曾祺也多次陪他去过,一碗米线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就很满足了。

尽管生活俭朴,但“小店”遇上“大师”,却留下了不少值得讲述的故事。在为《学人谈吃》一书做的序中,汪曾祺回忆,当年吴宓经常光顾文林街一家卖牛肉面的小馆子,小店老板对这位联大教授很是尊敬,每涨一次价都要征求他的同意。吴宓听了老板的陈述,认为有理,就用一张红纸,毛笔正楷写一张新订的价目表,贴在墙上。

同一篇文章中,汪曾祺还回忆,在昆明的时候穷虽穷,却不废风雅,大伙成立了一个曲社,定期举办活动。活动后就到翠湖边一家小铺去吃顿简单的馅儿饼,费用平摊。每次不到吃完,账已经算得一清二楚,这让掌柜的直纳闷,怎么算得这么快?店里的掌柜哪里知道,算账的是许宝騄先生,“许先生是数论专家,这点小九九还在话下!”

鲜花入菜。

一句“焖鸡米线” 差点引发群架

在《昆明的吃食》一文中,汪曾祺回忆,他刚到昆明时,电影院里会放美国电影,有一个略懂英语的人坐在包厢的一角加以译解,叫做“演讲”。

有一次在大众电影院,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约翰请玛丽去吃饭,“演讲”的人说:“玛丽呀,你要哪样?”楼下观众中有一个西南联大的同学大声答了一句:“两碗焖鸡米线!”

这本来是开开玩笑,不料“演讲”人立即把电影停住,把全场的灯都开了,厉声问:“是哪个说的?哪个说的!”差一点打了一次群架……

联大学生开口就说“焖鸡米线”,可见这种食物在昆明很常见也很受欢迎,文末汪曾祺还不忘补一句:“焖鸡米线是很好吃的!”

云南街头卖各类“粑粑”的小摊。念新洪/摄

“摩登粑粑” 联大女生带起的美食风潮

由联大女生带起的美食风潮,会是什么呢?答案是“摩登粑粑”。汪曾祺在一篇名为《凤翥街》的文章中写道:“凤翥街有一家做一种饼,其实只是小酵的发面饼,在锅里先烙至半熟,再放到炉膛内两面烤一烤,炉膛里烧的是松毛——马尾松的针叶,因此有一点很特殊的香味。”

“这种饼原来就叫做麦粑粑,因为联大的女生很爱吃这种饼,昆明人把女学生特别是外来的女学生叫‘摩登’,有人便把这种饼叫做‘摩登粑粑’。本是戏称,后来竟成了正式的名字。”

热闹的长街宴。念新洪/摄

闭眼吃虫子 却意外发现美味

1944年汪曾祺曾在昆明黄土坡一个中学教了两个学期的书,薪水很少,到后来甚至就发不出薪水来,于是汪曾祺和同事们只好想尽办法弄吃的,除了四处挖野菜,昆虫也成了盘中餐。

在《七载云烟》一文中汪曾祺回忆,他和同事在校工老鲁的带领下,到附近小山上的柏树林里捉了不少黑色的豆壳虫。在老鲁的示范下,撕去硬翅爆炒了一盘,“闭着眼睛尝了尝,果然好吃。有点像盐爆虾,而且有一股柏树叶的清香。”

现在云南的不少餐馆里也有油炸蜂蛹、油炸蚂蚱一类的菜,不过不要被这道菜的外形吓到,学着汪曾祺闭眼尝一尝,你也许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完)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
热点新闻